付政浩:亞冠冠軍獎金58萬刀,職業球隊吸引力有限。
6月8日,亞冠聯賽小組賽揭幕戰中,浙江廣廈作為CBA冠軍隊,與蒙古的烏蘭巴托野馬隊交鋒,最終以67-84的比分落敗。這一結果不僅令球迷感到意外,也引發了媒體人付政浩的深思。
付政浩在社交媒體上對亞冠聯賽的現狀進行了剖析。他指出,不能簡單地將責任歸咎于CBA歷屆冠亞軍球隊對亞冠參賽積極性的欠缺。實際上,亞冠聯賽的運營和包裝能力、整體商業價值、球迷號召力和媒體關注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問題。
在這次比賽中,廣廈男籃以替補陣容加上外援出戰,盡管場地試圖通過布置來顯得不那么空曠,但現場觀眾稀少,缺乏比賽氛圍。這不僅僅是一場球的輸贏問題,更是反映了亞冠聯賽在運營和吸引力上的不足。
據付政浩透露,從去年開始,籃球亞冠的總獎金池雖然增至400萬美元,但分配到各隊并不算多。本屆比賽采用分組對決的形式,冠軍獎金為50萬,若加上晉級獎和贏球獎,理論上冠軍隊能拿到58萬美元。然而這對于職業籃球俱樂部來說,參賽成本高昂,包括球員薪水、差旅和食宿等費用,這點獎金確實缺乏吸引力。
付政浩還提到,籃球亞冠的前身籃球亞俱杯自創立以來就飽受爭議,中國的球隊經常選擇棄權。盡管賽事名稱升級為籃球亞冠,但參加的CBA球隊往往只有主力盡出的情況發生在2016年,那也是因為那年賽事在中國舉辦。而今年是全運會年份,廣廈主力需要參加預選賽,全運會的收益更大,所以廣廈男籃最終選擇了以替補和外援為主的陣容出戰。
即便沒有全運會的影響,廣廈男籃是否全主力出戰也是一個問題。因為對于職業俱樂部來說,核算成本是必須的。如果一項賽事大概率入不敷出,既無法在經濟上算賬,也無法在綜合影響力上算賬,那么職業俱樂部就沒有參與的必要了。這也是為什么這些年下來,CBA大多數參賽的球隊要么棄權要么以替補陣容應付了事的原因。
FIBA的賽事在改革上效仿FIFA,但在籃球這項運動中,其商業價值、關注度和高水平選手大多集中在NBA。奧運籃球和FIBA世界杯也主要依靠NBA球星的撐場。因此,FIBA亞冠要想改變雞肋屬性,需要引入戰略合作方設置高額獎金或打通亞冠的上升渠道。比如成立籃球世俱杯,與NBA進行談判,讓各大洲的俱樂部冠軍有機會在世俱杯挑戰NBA球隊,從而提升亞冠賽事的吸引力。
從運營推廣的角度看,FIBA亞冠不僅在賽制層面缺乏吸引力,從媒體的角度也缺乏有噱頭的抓手。即便是在付政浩三年的微博寫作中,這也是他首次對籃球亞冠進行深入報道。在整個從業經歷中,他上次留意這項賽事還是新疆男籃連續參賽的2016年和2017年。回想起那些年足球媒體同行為中超球隊征戰亞冠而熱血沸騰的場景,付政浩感嘆道:要是籃球亞冠能有足球亞冠一半的影響力就好了。
然而二十年過去了,籃球亞冠的雞肋屬性依然明顯。想要真正改變這一現狀,不僅需要賽事本身的改革和提升吸引力,更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續關注。相關新聞報道指出:廣廈男籃此次出征亞冠的大名單中以助教聶金強帶隊,巴里-布朗領銜的本土主力球員全部缺席。這一情況或許只是籃球亞冠現狀的一個縮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