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足教練:球糾紛后,青訓機構連夜商議法務。
6月2日,《南方周末》發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報道,從知名足球運動員孫繼海與學球家長之間的18萬糾紛事件入手,深入采訪了多位青訓和校園足球相關人士。該報道不僅揭示了當前青訓行業的現狀,更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青少年足球訓練市場問題的廣泛關注。
其中,石明松作為一名享有名氣的校園足球教練及足球博主,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了多條有深度的見解。他在連夜直播中與青訓機構老板、俱樂部高管及球員家長進行了深入的連線討論。他表示,在孫繼海事件發生后,一些青訓機構迅速召集法務人員連夜開會,目的是探討如何避免再次出現類似的問題。
石明松透露說,以往他對很多細節問題的認知并不十分深刻。他感慨地表示,正是由于青少年足球訓練市場的不夠成熟,才導致了這樣的事件發生。他解釋道,雖然培養小球員并讓其進入更高水平的足球機構是一種普遍的青訓盈利方式,但在社會中這種方式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仍有待提高。
針對“自由身證明”這一爭議焦點,石明松進一步解釋道,這一證明文件在足球市場中通常指的是球員與原俱樂部合同到期或因其他合法原因恢復自由球員身份的文件。當球員想要轉會到新的俱樂部或青訓基地時,必須要有這份證明才能進行注冊登記。然而,現實中卻存在一些機構卡住自由身證明不給開具的情況。
對于這一現象,有青訓教練指出,無論是因傷病退出還是個人意愿改變想要走文化課路線,球員的轉會或離開都應有明確的規章制度。而如果球員選擇繼續踢球并更換俱樂部,則需支付相應的違約金或轉會費用。這在業內人士看來并不與免費青訓的提法相矛盾。培養一個足球苗子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因此這些費用是合理的。
石明松作為一名小學體育老師兼足球教練,他所處的學校足球氛圍濃厚。他表示,在發現天賦出眾的足球苗子時,他會積極向專業青訓機構推薦。在簽訂培養協議之前,他會向家長詳細解釋協議的利害關系以及可能產生的影響。他說,就連孫繼海那樣的情況,也是需要簽訂合同的。
總的來說,這場糾紛不僅暴露了青訓行業的某些問題,也引發了社會對青少年足球訓練市場的深度思考。對于青訓機構、俱樂部、球員家長以及相關人士來說,這是一個警醒,也是一個契機,希望各方能夠更加理性地對待青少年足球訓練市場的問題,共同推動其健康發展。